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去世,享年97岁

柏文喜
李兆基:香港地产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与终结者——一个时代的背影与商业遗产的反思
引言:一个时代的落幕
2025年3月17日,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官网发布讣告,宣布创始人李兆基(“四叔”)于当日黄昏安详离世,享年97岁。这位与李嘉诚、郭得胜、郑裕彤并称“香港四大家族”的商业巨擘,以“分层卖房”“亚洲股神”等标签,深刻塑造了香港经济图景。他的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折射出华商精神的传承与嬗变。
一、商业传奇:从金铺学徒到亚洲首富的三级跳
1. 黄金时代的奠基者
李兆基1928年生于广东顺德金铺世家,12岁便精通黄金鉴定与熔铸技术,1948年怀揣1000港元赴港,通过外汇与黄金交易积累第一桶金。这一经历赋予他敏锐的金融嗅觉,为其日后在地产与资本市场的腾飞埋下伏笔。
2. 颠覆香港楼市的“分层革命”
1958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创立永业公司,首创“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模式,将整栋楼宇拆分为独立单元销售,首付仅需10%。这一创举打破香港整栋售楼的惯例,让普通市民也能负担购房,直接推动50万家庭首次拥有自己的居所。新鸿基时期开发的沙田第一城、荃湾花园等项目,更以超前规划理念奠定其行业地位。
3. 资本市场的“香港巴菲特”
21世纪后,李兆基转型股市,2004年成立兆基财经企业,3年内将500亿港元本金增值至1200亿港元。他精准把握美国次贷危机、日本股市等机遇,提出“一元变八元”投资理论,被奉为经典。2018年以2150亿港元重登香港首富,展现“姜太公钓鱼”的智慧。
二、商业哲学:穿越周期的顶层设计
1. 逆周期布局的生存艺术
1973年香港股灾引发楼市崩盘,楼价暴跌超90%。李兆基反其道而行,以极低价格收购土地储备,并通过物业置换、资产整合等资本运作,将永泰建业等企业纳入麾下。这种“危机中收割”的策略,为其后续开发铜锣湾时代广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地标奠定基础。
2. 产品创新的全价值链思维
李兆基的商业智慧不仅体现在销售模式上,更贯穿开发全流程。例如,沙田第一城以大型社区配套解决居住刚需,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则通过“电力土地储备+备用电池存储”构建行业壁垒。他常言:“数字不会骗人,算盘声比鸡汤管用”,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逻辑。
3. 家族传承的制度设计
2019年退休时,李兆基将5500亿港元商业帝国交由长子李家杰(分管内地)与次子李家诚(分管香港)共同执掌,并留下“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承担”的寄语。这种“分业不分家”的传承模式,避免了家族内斗,确保企业平稳过渡。
三、争议与反思:地产大亨的双面性
1. “平民救星”还是“房价推手”?
李兆基的“分层卖房”曾让香港人实现“居者有其屋”,但21世纪后恒基开发的豪宅“天汇”创下每平米100万港元天价,香港房价收入比飙升至全球首位。这种矛盾折射出香港社会贫富分化的深层矛盾,也引发对其资本逐利性的批评。
2. 慈善背后的商业逻辑
他通过“李兆基基金”累计捐款数十亿港元,资助教育、医疗及扶贫项目,但也被指“用慈善洗白地产暴利”。例如,2007年恒生指数突破3万点时,他兑现承诺捐出10亿港元,被质疑为“营销式慈善”。
3. 华商精神的现代转型
李兆基一生践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理念,但其商业帝国仍难逃“高负债、高周转”的香港模式窠臼。相比之下,新一代华商如王兴、张一鸣更注重科技与实体融合,凸显传统地产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困境。
四、时代遗产:从“狮子山精神”到“后地产时代”
1. 香港经济转型的缩影
李兆基的崛起与落幕,与香港从制造业中心向金融、贸易中心转型的历程同步。其商业帝国涵盖地产、燃气、交通等民生领域,深刻塑造了香港城市肌理,但也暴露出经济过度依赖地产的结构性缺陷。
2. 华商精神的现代启示
他提出的“成功没有方程式,但失败一定有定律——做人最忌‘懒’字”,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在科技革命与全球化重构的背景下,新一代企业家需继承其敏锐洞察力,同时突破“土地+资本”的传统路径依赖。
3. 代际交替的必然性
李兆基的退休标志着香港“四大家族”创始人时代的终结。其子李家杰、李家诚虽继承家业,但面对内地房企的崛起与行业调控,需以数字化、绿色化重构竞争力。正如他晚年所言:“做生意要讲良心,赚了钱也要回馈社会”,这种价值观的延续比商业帝国本身更值得关注。
结语: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李兆基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商业巨擘的消逝,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封存。从顺德金铺到香港天际线,从黄金交易到资本帝国,他的一生印证了“狮子山下”奋斗精神,也留下“成也地产,困也地产”的时代命题。当后辈仰望香港的摩天大楼群时,或许会永远记得,这里曾矗立着一位改变城市命运的顺德之子。正如香港特首李家超所言:“李兆基博士对香港的繁荣贡献良多,其精神将永存人心”。

五哥
房地产坑了多少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