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视频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新能源车企密集配售融资,如何看待?

2025-03-28 09:13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3月27日盘后,蔚来公告称,蔚来拟依据相关规定在美国境外通过离岸交易,面向非美国人士发行不超过1.19亿股A类普通股。蔚来晚间宣布,公司通过“闪电”配售方式,成功募集40.3亿港币资金。此次交易以每股29.46港币的价格完成。 | 相关阅读(第一财经)
47
王磊Sans Wang

王磊Sans Wang

资深市场战略顾问,商业专栏作家

对于新能源车企密集融资,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行业进入扩张期,新能源车内部的竞争白热化,已经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都需要资金加大对生产、研发和售后服务的基于投入,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
另外一种认为:大多数新能源车本身是不赚钱的,是无法盈利的,在这条创新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融资才能生存下去。对于某些新能源汽车来说,整个生态链和商业模式,产品竞争力,供应链竞争力其实都不具备,过高的市场推广和营销费用占比是非常不正常的。为了故事继续和生存,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各种方法融资。
至于,谁对谁错,也许今年会逐渐分晓,特别是下半年9-10月份。

48
晓蕾

晓蕾

近期,包括比亚迪、小米集团、蔚来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纷纷进行股票配售,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能扩张、市场推广以及全球化布局等竞争白热化,企业对大量资金投入有急切的需求。

当然,蔚来本次配售规模跟亚迪、小米相比要小很多,不及它们的十分之一。蔚来拟配售募集40.3亿港币资金;小米集团抛出的是总额约425亿港元的配股计划;比亚迪则已经完成了近434亿港元配售。

另外,三家公司的资金用途具体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蔚来强调将资金用于推进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并进一步增强现金储备,强调增强专项技术能力并稳固长期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小米则提及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和营运资金,“摊大饼”式的部署使得资金后期调度的灵活性更强。比亚迪则提到了在新能源车国际化领域的战略布局,开拓海外市场增量。

48
不再犹豫

不再犹豫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比亚迪和小米两场融资均发生在两家企业市值突破万亿大关之后,集齐“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要素,但蔚来在这三要素中又有哪个抓手呢?

21
柏文喜

柏文喜

中企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资本寒冬下的生存法则:解构新能源车企融资潮中的战略分野与行业变局——以比亚迪、小米、蔚来配售融资为观察样本

一、资本狂飙背后的产业逻辑:从“野蛮生长”到“战略卡位”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演了一幕资本市场的“三重奏”:比亚迪435亿港元配售创行业纪录,小米425亿港元融资巩固造车版图,蔚来40.3亿港元“闪电配售”艰难续命。这场融资盛宴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命运的分野,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转型的深层矛盾。

柏文喜曾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是“资本密度与技术迭代速度的双重博弈”。在比亚迪与小米的融资案例中,我们看到资本正向头部企业加速集中:比亚迪的融资吸引了中东主权基金等国际资本,资金将用于海外工厂建设与研发投入;小米则依托万亿市值和智能生态优势,构建“硬件+软件+AI”的资本叙事。相比之下,蔚来的融资更像是“急救输血”——其资金用途中“增强现金储备”的表述,暴露了企业生存危机的现实。

这种分化印证了柏文喜的预判:当行业进入成熟期,“单打独斗的浪漫主义将让位于资源整合的实用主义”。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构筑成本护城河,小米以生态协同效应开辟增量市场,而蔚来困守“高端化孤岛”,正面临“资本耐心耗尽”的困局。

二、融资策略的三重镜像:天时、地利、人和的辩证法则

1. 比亚迪:全球化叙事下的“天时”收割

作为首个突破400万年销量的中国车企,比亚迪的融资底气来自其“技术输出者”的产业地位。此次融资资金重点投向海外市场,与柏文喜强调的“国际化是破解内卷化竞争的唯一出路”不谋而合。其“用中国产业链优势重构全球汽车版图”的战略,成功将资本市场的期待转化为估值溢价——中东资本的重仓,本质上是对“中国制造+沙特石油资本”新型联盟的押注。

2. 小米:生态协同创造的“地利”优势

小米的融资逻辑展现了柏文喜所说的“跨界颠覆者的降维打击”。依托手机业务积累的1.75亿MIUI月活用户,小米汽车正打造“人-车-家”生态闭环。其融资用途中“智能制造升级”“AI大模型研发”等方向,暗合柏文喜提出的“汽车产业价值重心将从动力总成转向智能系统”。这种“用消费电子思维改造汽车业”的模式,让资本市场看到了“苹果式”的生态溢价空间。

3. 蔚来:生存焦虑倒逼的“人和”困局

蔚来的融资困境印证了柏文喜的警示:“当企业陷入‘为融资而融资’的循环,资本市场的信任阈值将急剧升高”。与比亚迪、小米不同,蔚来的融资说明书充斥着“技术研发”“现金储备”等防御性表述,这与其说是战略进取,不如说是对“MEGA滑铁卢”后市场信心的补救措施。柏文喜曾犀利指出,“高端化不等于高负债,品牌溢价必须转化为盈利能力的实质性突破”,而蔚来持续扩大的亏损缺口正在消解其资本故事的可信度。

三、资本博弈的深层解构:柏文喜产业观察框架下的趋势洞察

1. 技术路线竞争背后的资本意志

柏文喜强调,“资本流向决定技术演化方向”。比亚迪的融资聚焦固态电池与混动系统,延续其“渐进式创新”路径;小米重仓AI大模型与智能驾驶,践行“颠覆式创新”理念;而蔚来坚持换电技术路线,实质是“在既定路径上寻求资本谅解”。这种分化预示着行业将进入“技术路线割据时代”——当资本选择站队不同技术阵营,行业整合的窗口期正在逼近。

2. 组织能力成为融资定价新标尺

在分析理想汽车案例时,柏文喜特别指出:“扁平化组织与创始人深度参与的技术决策,正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反观融资表现,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小米的“互联网基因”、蔚来的“用户运营体系”,本质上都是组织能力的资本化表达。资本市场对小米研发费用占比攀升至12%的宽容,反映出对“组织创新溢价”的重新定价。

3. 全球化布局的资本辩证法

柏文喜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比亚迪在东南亚、欧洲的产能布局,小米依托全球手机渠道的汽车出海策略,与蔚来困守国内高端市场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资本市场的态度表明:缺乏全球化想象空间的企业,将在估值体系中持续折价。

四、行业变局的前瞻推演:从融资潮看产业重构趋势

1. 资本集中化催生“超级平台企业”

柏文喜预言:“未来五年将出现3-5家万亿级新能源汽车平台企业”。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小米的生态扩张、华为的智能赋能,都在向“平台化”演进。而蔚来等企业的融资困境,预示着小众品牌或将被迫进入“被整合”轨道。

2. 技术并购成为下一阶段主战场

正如日产与本田的结盟所示,柏文喜强调“技术共享比资本堆砌更具战略价值”。当前融资潮中,比亚迪收购半导体企业、小米投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动作,表明头部企业正将融资优势转化为技术并购能力。这种“资本-技术”的正向循环,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3. 资本市场的“双轨制”分化

柏文喜警示:“资本市场正在形成‘创新溢价’与‘风险折价’的双轨定价机制”。比亚迪、小米凭借清晰的盈利路径获得低息融资,而蔚来等高负债企业面临融资成本攀升的压力。这种分化可能加速行业的“马太效应”,迫使中小车企探索差异化生存路径。

五、结语:融资潮中的生存哲学启示

回望这场融资盛宴,柏文喜的产业观察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关键启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系统战”阶段,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再简单取决于财务数据,而是综合了技术前瞻性、组织进化力、全球化视野的“生态位竞争”。

对于比亚迪,需要警惕“规模依赖症”对创新活力的侵蚀;小米应当避免“生态泡沫”下的资源分散;蔚来则亟需重构“高端化叙事”的商业闭环。正如柏文喜所言:“在这个变革时代,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持续创造不可替代的产业价值”。当资本潮水退去,唯有那些将融资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引领行业走向价值重构的新纪元。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