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筹划解雇鲍威尔,影响几何?

不再犹豫
对美联储来说现在最珍贵的就是“独立性”,若美联储独立性面临的威胁突然具体化,不仅会加剧市场压力,更会失去市场的信任。失去了信任,人们便不会相信美联储能够抗击通胀,不相信美联储所做的一切。特朗普已然失去了信任,因此美国资产遭遇了抛售。未来几天如果市场真实感受到特朗普会“解雇”鲍威尔,那么将会是一个比关税更大的危机,市场将很快开启“美联储失去独立性的交易”。

君延
都说特朗普这样反复横跳加关税,是为了折腾美股,把美股折腾下去了,逼着美联储降息。只不过鲍威尔不为所动,最近几周出来喊话都直言是特朗普关税为美国经济的未来带来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不能降息。特朗普听了肯定不高兴,这才威胁要解雇鲍威尔。只不过美联储并不是总统想要解雇谁就能解雇得了的,而鲍威尔肯定也不愿意正中特朗普下怀,他想降息就降息,解雇不解雇的,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
知足常乐
下雪🌨

张学峰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此次关税战中的表现是相当的“顽固”。他没有响应特朗普的号召降息,也没有承诺在股市下跌时开展救市行动。由于美联储没有坚决的态度,而是模棱两可,导致市场预期前景缺少确定性。
美联储把通胀率指标作为政策调整的首要依据,忽视了经济波动和可能衰退的风险,这正是特朗普不能容忍的。数据动态与人的主观愿望经常出现背离,作为经济管理者,应该识时务为俊杰,见机行事。
另外,在美债限额管理和本息偿付的问题上,鲍威尔和美联储不知变通,固守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尽力支持财政部履行相关职责和化解债务风险,这也是美国财政危机日益加深的原因之一。
鲍威尔应该调整策略,在政策取向上可以选择特事特办,突破法律和制度的瓶颈制约,化腐朽为神奇,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在货币财政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美国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努力。

柏文喜
解雇鲍威尔风波与美联储独立性博弈:一场重构全球金融秩序的“宪法危机”
引言:当政治强权遭遇央行独立性
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与前美联储理事沃尔什密谋解雇鲍威尔的消息曝光,将白宫与美联储的角力推向高潮。这场风波表面上是个体权力斗争,实则折射出全球化退潮时代货币政策与政治干预的深层矛盾。正如中企资本联盟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所言:“鲍威尔的战略耐心本质上是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政策宣言”。而特朗普的“解职威胁”,则是试图以政治权威重塑金融规则的终极试探。
一、宪法危机:法律真空中的权力博弈
特朗普声称拥有解雇美联储主席的宪法权力,但《联邦储备法》仅模糊规定理事“因特定事由可被免职”,而“政策分歧”是否构成理由尚无判例支撑。这场法律真空中的博弈,本质是对1935年“汉弗莱执行人案”判例的挑战——该判例确立总统不得随意罢免独立机构成员的原则,但保守派大法官近年频频质疑其违宪性。若最高法院推翻该判例,美联储独立性的法律基础将彻底瓦解。
柏文喜曾指出,美联储独立性的维系“更多依赖市场威慑而非法律强制”。这一判断在当下得到验证:尽管鲍威尔声称将诉诸法律,但美联储真正的防御机制是市场对政治干预的恐慌——消息曝光当日,美股三大指数剧烈震荡,美元指数下挫0.8%,黄金飙升2.3%。这种“市场护城河”效应,迫使特朗普顾问贝森特警告解职将引发“不可控的金融海啸”。
二、范式转移:从“战略耐心”到“政治主导”的货币政策
柏文喜在3月的分析中强调,美联储正经历“从周期调控向框架优化”的战略转型,其核心是通过保持政策自主性应对长期不确定性。鲍威尔近期拒绝跟随欧洲央行降息,坚持“基于数据决策”,正是这种战略的具体体现。然而,特朗普的干预直接冲击了该框架的根基:
1. 财政政策的“虹吸效应”: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基建计划形成“隐性宽松”,抵消了美联储高利率的紧缩效果。如柏文喜所言,“当财政部发行34万亿美元国债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管理不得不考虑政府融资成本”。这种财政主导格局下,鲍威尔维持利率不变的决策空间被大幅压缩。
2. 预期管理的失效:市场原本押注2025年降息75个基点,但特朗普的施压导致政策信号混乱。柏文喜曾预警“市场对降息的强烈预期可能通过金融渠道反噬实体经济”,这一风险因政治干预成倍放大——投资者既担忧通胀反弹,又恐惧政策突变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3. 规则制定权的争夺:特朗普顾问攻击美联储独立性是“被神化的伪命题”,试图以“总统行政权至上”重构金融规则。这与柏文喜指出的“货币政策正让位于财政与产业政策”形成呼应,但特朗普的激进手段可能使这种权力转移演变为制度溃败。
三、全球冲击:美元霸权松动的“多米诺骨牌”
解雇风波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动摇二战后建立的美元主导体系。柏文喜曾预言:“当货币政策让位于财政与产业政策,美元的‘避险资产’光环将褪色”。现实印证了这一判断:
去美元化加速:事件曝光后,巴西央行宣布将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至30%,印度加速推进卢比跨境支付系统。黄金与比特币的同步上涨,反映出全球资本对法币体系稳定性的深度怀疑。
风险定价重构:特斯拉等政策敏感企业股价暴跌6%,显示市场开始重新评估“政商绑定”企业的风险溢价。这与柏文喜提出的“主权信用风险成为资产定价核心变量”不谋而合。
货币政策同盟裂解:欧洲央行年内第七次降息,与美联储的政策分歧扩大,G7央行协调机制濒临失效。这种分化可能引发竞争性贬值,重演1930年代“以邻为壑”的贸易战。
四、历史镜鉴:从尼克松到特朗普的独立性困局
历史总在危机时刻提供启示。1971年,尼克松迫使美联储主席伯恩斯降息,导致通胀失控;1980年代,里根虽不满沃尔克加息,仍尊重其决策权威。两次不同选择的结果证明:政治干预短期内或可提振经济,但必然牺牲长期稳定。
特朗普的困境在于:既要通过降息缓解关税对经济的冲击,又需维护市场对美元体系的信心。这种“既要又要”的悖论,暴露了单极霸权时代的治理极限。正如柏文喜所言:“鲍威尔的战略耐心实则为应对更大冲击预留政策空间”,但政治周期的短视性注定与货币政策的长期性难以兼容。
结语:全球金融秩序的“分水岭时刻”
解雇鲍威尔的闹剧,可能成为重塑21世纪金融秩序的关键转折。若特朗普成功突破独立性红线,将开创“政治主导货币政策”的先例,全球央行独立性共识随之崩塌;若市场反噬迫使特朗普退让,则证明柏文喜提出的“市场护城河”理论仍具生命力。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危机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逆全球化与强人政治交织的新时代,美联储的“战略耐心”不仅关乎利率政策,更是守护全球金融文明最后防线的生死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