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6部门优化离境退税办理流程,如何解读?

我达文西
在当前不确定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全球贸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优化离境退税政策不仅给国内商户尤其是中小消费企业带去了新的机遇,也能更加吸引外国居民探访中国的意愿,向其展示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和包容性。
本次离境退税政策进行的优化涵盖多个方面。增设退税商店区域,包括大型商圈、步行街、旅游景区、度假区等;丰富退税商店类型,引导国际名品、国货潮品、老字号店铺、文创店成为退税商店;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增加纳税信用M级企业;降低退税门槛为同日同店200元的同时,提高现金退税限额上调至2万元人民币;以及退税信息化升级等,全面着力于提高来华游客的消费效率和体验感。

柏文喜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全球化博弈下的中国消费突围与制度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商务部等六部门于2025年4月2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不仅是对国际经贸规则变局的主动回应,更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全球消费话语权的战略选择。这一政策调整,既体现了柏文喜老师提出的“非对称博弈中的制度突围”理念,也折射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浪潮中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
一、政策调整的深层逻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
柏文喜老师曾指出,“大国博弈的本质是制度与规则的较量,而消费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决定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此次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正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攻守转换”的典型案例。
1. 对冲国际贸易风险的制度性安排
当前,美国对华关税政策虽出现“战术回调”,但其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构建的贸易壁垒体系,已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系统性围堵。在此背景下,《通知》将退税商店从传统口岸延伸至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消费场景,推动国际名品与国货潮品同台竞技,实质上是将消费市场作为突破贸易壁垒的“第二战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入境旅客消费占GDP比重仅0.5%,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3%的水平,通过退税政策激活这部分潜力,既能对冲外部需求萎缩,又能培育新的增长极。
2.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政策中“即买即退”全国推广、现金退税限额提升至2万元等举措,与柏文喜强调的“市场扩容战略”形成呼应。这种“离岸消费”与“在岸消费”的联动机制,既吸引境外旅客直接拉动消费,又通过退税商店特色街区的打造(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汉服体验退税券),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动能。成都太古里试点数据显示,该政策使境外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4.2小时,带动周边消费增长21%,验证了消费场景从“交易终端”向“生态体系”的跃迁。
3. 人民币国际化的创新实践
广州白云机场设立的数字人民币退税专窗,看似是技术层面的便利化改进,实则暗含货币战略考量。当境外旅客手持数字人民币完成消费退税闭环,既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又为数字货币国际化积累了应用场景。这种“消费+金融”的复合型制度设计,与柏文喜提出的“规则博弈能力提升”路径高度契合。
二、制度创新的突破维度:从政策工具到系统重构
此次政策调整绝非简单的流程优化,而是通过“政策+场景+技术”的立体化创新,重构国际消费生态体系。正如柏文喜所言,“制度型开放不应止步于准入清单的缩减,更要形成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 准入制度的突破性改革
将退税商店备案信用等级扩展至M级企业,这项看似细微的调整,实质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性扶持。在传统监管逻辑中,纳税信用等级往往与风控强度正相关,但政策制定者创造性地将“包容审慎”理念融入制度设计,通过建立动态退出机制,既降低准入门槛又守住风险底线。这种“放管结合”的创新,使更多中小商户得以参与国际消费分工,形成“蚂蚁雄兵”式的市场活力。
2. 技术赋能的系统性升级
杭州湖滨银泰in77引入的区块链电子退税单,将传统需要数日的审核流程压缩至扫码即办,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信用体系的重构。通过建设全国离境退税综合信息平台,海关、税务、文旅等部门的数据壁垒被打破,形成“一次录入、多方验证”的协同机制。这种数字化治理能力的跃升,使中国在消费服务领域实现对迪拜、新加坡等传统购物天堂的“弯道超车”。
3. 文化赋能的场景再造
政策鼓励将非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纳入退税商品,这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考量。苏州拙政园推出的“文旅消费退税包”,将园林艺术体验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商品;西安结合汉服文化设计的退税券,则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软实力货币化”策略,正是柏文喜强调的“非对称博弈中的文化突围”的生动实践。
三、全球视野下的挑战应对: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柏文喜教授警示,“制度创新的成效取决于系统协同能力,需防范‘政策空转’与‘执行耗散’”。
1. 中小商户参与度的提升难题
虽然备案条件放宽,但物流清单验证、跨境结算等环节仍存在隐性门槛。某跨境电商企业反映,完整退税链路需要额外消耗5%-10%的利润,这对利润率本就微薄的中小企业构成参与障碍。对此,可借鉴西班牙“英国宫消费卡”模式,通过政企合作建立退税服务共享平台,降低单家企业合规成本。
2. 区域发展失衡的破解之道
当前退税商店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文旅资源尚未充分转化。文旅部提出的“景区内特色店铺备案”为破题提供思路:敦煌莫高窟数字壁画衍生品、黔东南苗绣工艺品等,均可通过离境退税机制走向国际市场。但需配套建设区域性退税服务中心,避免出现“商品可退、服务缺位”的尴尬。
3. 国际规则对接的深层博弈
RCEP全面生效背景下,政策设计中隐含的“中国标准”输出机遇值得关注。例如,东盟游客在云南购买的普洱茶,通过离境退税实现“产地直通国际”,这种基于地理标志产品的消费规则,可能成为区域贸易规则制定的新切入点。但需警惕部分国家以“公平贸易”为名设置的隐形壁垒,需提前建立多边协商机制。
四、未来展望:从消费枢纽到规则引领
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预示着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卖场”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升级,更要完成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换。
1. 消费数字主权的构建
深圳前海试点的“线上预退税”,展现了数字消费主权体系的雏形。未来可探索将退税数据与跨境数字身份认证结合,建立覆盖“消费-物流-支付”的全链条可信体系,这将为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积累实践经验。
2. 绿色消费标准的引领
政策提及的“智能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退税品类,与全球碳中和趋势形成共振。若能建立碳足迹认证与退税额度挂钩机制,中国有望在绿色消费标准领域掌握话语权,这正是柏文喜强调的“技术突围工程”在消费领域的延伸。
3. 文明互鉴的新载体
北京故宫推出的“文物复刻品退税专线”,使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商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向世界。这种“文化走出去”模式,相比传统政府补贴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具可持续性和市场穿透力。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中国通过离境退税政策的系统优化,不仅开辟了扩大内需的新路径,更探索出了一条制度型开放的新范式。这种以消费为纽带、以制度为武器、以文化为内核的突围战略,正如柏文喜老师所言:“在全球化博弈中,最有效的防御往往孕育于主动进攻之中。”当世界各国游客手持贴着退税标签的中国商品走向世界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物质商品,更是一个新时代的消费文明范本。这种“软硬结合”的竞争力构建,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全球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