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就长和港口交易答记者问

海清
长和出售海外港口将分拆为两个交易继续进行…看来李嘉诚是铁了心要促成这笔受到国内各界批评的海外资产交易事项。
但不能理解的是,交易已经被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了,拆分交易不是掩耳盗铃的行为么?当然,相信李嘉诚身边的智库可能是有相关法律先例做参考后做出的交易策略。可是,有些事即便有先例,但也不一定就能复制成功,尤其是触及国家战略部署的情况下。市场监管局的回应就很好地说明了问题,这事要么立即打住,要么拖上个无数年慢慢磨。
另外,无论这笔交易最终能否达成,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境内未来估计都很难参与任何经营活动了。中国市场虽然当前不是一个出众的消费市场,但谁能预知它未来就也不是呢?

柏文喜
资本流动与国家安全博弈下的监管智慧——长和港口交易折射的全球化新困境
一、交易迷局:商业逻辑与地缘政治的纠缠
长和集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给贝莱德财团的计划,表面看是跨国资本运作,实则暗含多重博弈。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信息,此次交易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港口(占交易总价值4%),以及覆盖23国的41个港口网络。值得关注的是,交易结构从最初单一打包出售调整为分拆为"全球港口+巴拿马港口"两个独立交易,这种"外科手术式拆分"暴露出资本方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规避意图。
柏文喜老师曾指出:"跨境并购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再平衡,但当涉及战略资源时,市场逻辑必须让位于安全逻辑。"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必经通道,中国商船占比达21%,其控制权转移可能引发供应链"卡脖子"风险。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施压巴拿马政府,以"中国威胁运河中立性"为由要求收回控制权,这种政治干预使商业交易异化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二、监管逻辑演变:从形式合规到实质审查
市场监管总局的两次表态,标志着审查重点的深化:
1. 程序正义强化:明确要求"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针对交易拆分可能产生的"监管套利"行为设置防火墙。这种监管态度呼应柏文喜关于"穿透式监管"的论述——穿透股权嵌套、协议控制等复杂结构,直指交易实质。
2. 实质竞争评估:将审查焦点从单纯市场份额转向"经营者集中"对市场公平的影响。具体而言,需评估贝莱德整合后对全球港口定价权的掌控程度,以及对中国航运企业海外布局的潜在挤压。
3. 国家安全考量:虽未直接援引《反外国制裁法》,但通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表述,为审查保留政策弹性空间。这与柏文喜强调的"经济主权不可让渡"原则形成呼应。
三、拆分交易的监管挑战:动态博弈中的政策创新
交易结构的调整带来三重新监管困境:
1. 风险传导机制变异:将巴拿马港口单独剥离后,剩余41个港口的交易可能规避《反垄断法》对"经营者集中"的管辖。但柏文喜提醒,这种"去战略化包装"难以掩盖整体布局的协同效应,需建立"交易集群"审查机制。
2. 外资准入的"旋转门"风险:若新增交易对手包含中资背景企业,可能形成"外资控股+中资参股"的复杂架构。监管部门需穿透核查最终受益人,防止通过离岸架构转移控制权。
3. 跨境监管协调难题:贝莱德作为美资机构,其全球资产配置可能触发多国反垄断审查。中国需推动建立"监管信息共享联盟",避免陷入各自为战的审查陷阱。
四、政策突围路径:构建"三位一体"监管范式
基于柏文喜老师关于"制度韧性"的论述,建议从三方面完善监管体系:
1. 动态评估机制
建立"交易-运营-退出"全周期监测,对已交割资产实施"国家安全后评估"。例如对长和保留的香港葵青港、深圳盐田港,定期审查外资股东行为是否符合"负面清单"要求。
2. 分类分级审查
- 战略级资产(如巴拿马运河港口):实施"国家安全一票否决",参考澳大利亚对5G网络外资准入的禁令模式。
- 民生级资产(如普通集装箱码头):侧重反垄断审查,设定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如不超过49%)。
- 创新级资产(如智慧港口技术):建立"负面清单+安全审查"双轨制,允许外资参与技术研发但限制运营控制权。
3. 跨境协同治理
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港口投资保护协定》,约定外资退出时的优先回购权。同时加入国际港口协会(IAPH),参与制定全球港口治理规则,争取规则制定权。
五、企业战略重构:在合规框架下寻找价值平衡
对长和而言,交易困局折射出传统港资企业的转型阵痛:
1. 资产组合再平衡
柏文喜建议:"企业应建立'核心资产+卫星资产'架构,将战略港口作为核心资产保留,非核心资产通过REITs等工具实现轻资产化。"例如将部分港口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平台,换取流动性支持主业转型。
2. 商业模式创新
借鉴新加坡港务集团(PSA)经验,从"资产运营商"转向"供应链服务商"。通过输出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如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获取持续性技术服务收入,降低对资产所有权的依赖。
3. ESG价值重塑
在绿色金融框架下发行"碳中和港口债券",将环保改造与资产证券化结合。既符合国内"双碳"目标,又能吸引ESG投资者,缓解地缘政治带来的融资压力。
六、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制度竞争
这场交易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缩影:
1. 资本话语权变迁:贝莱德掌控10.4%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野心,暴露出金融资本控制实体经济的趋势。柏文喜警示:"当资本控制力超越技术创新力,将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金融空心化'。"
2. 规则制定权争夺 :美国通过《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强化对关键技术投资审查,中国需加快出台《跨境数据流动管理办法》,将港口运营数据纳入国家安全审查范畴。
3. 多边机制创新:倡议成立"全球港口治理联盟",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港口运营透明度标准。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监管互认",降低合规成本的同时维护战略安全。
结语:在流动的秩序中锚定价值坐标
长和港口交易引发的监管博弈,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期制度重构的必然阵痛。柏文喜老师强调:"真正的制度竞争力,在于既能捍卫核心利益,又能保持开放活力。"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在此次事件中展现的审慎态度,既是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未雨绸缪,也是对"制度型开放"的积极探索。
未来监管智慧应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建立"沙盒监管"机制,允许合规创新试错;在空间维度上构建"数字监管沙箱",实现跨境数据流动的可控开放;在价值维度上确立"安全-效率-公平"的三角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既守住战略底线,又赢得发展主动权。毕竟,真正的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不同文明在制度碰撞中寻找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