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回应波音公司飞回拟交付飞机,如何解读?

山居一隅伴孤鹤
商务部的回应暗含双重信号:一方面强调中美民航合作的长期互利性,另一方面直指美方关税政策冲击产业链,实则是要求美方先解决关税“卡脖子”问题,才能重启波音飞机交付。但波音已公开表态可将中国退回的飞机转售印度、中东等市场,这意味着美方缺乏妥协动力。
若双方均拒绝让步,当前僵局可能演变为中美经贸摩擦的“样板间”。中国拒收波音飞机的象征意义将远超订单本身,预示未来其他领域商品也可能陷入“互相伤害”模式,甚至触发产业链脱钩的多米诺效应。此时寻求第三方调解看似是一种缓和的办法,但理想的如欧盟、日本等潜在调解方均与中美存在复杂利益捆绑。譬如,欧盟自身的空客与波音存在竞争,而日本在半导体等领域对华限制上已追随美国步伐。

柏文喜
产业链重构下的中美博弈困局:从波音退货事件看全球贸易秩序重构
一、事件透视:一场精心设计的"航空贸易战"
2025年4月,波音公司被迫将3架拟交付中国航空公司的737MAX客机返航美国,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实则是中美贸易战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集中爆发。商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美方挥舞关税大棒已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冲击,国际航空运输市场遭扰乱"。波音公司虽声称可将退货转售印度、中东市场,但这种"击鼓传花"式的商业操作,暴露出美方在产业链博弈中的战略焦虑。
这种策略选择具有深刻的产业逻辑:波音试图通过转售维持生产线运转,避免库存积压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数据显示,波音目前积压未交付飞机达4700余架,其中中国订单占比超15%。但转售行为本身具有多重风险:印度机场基础设施薄弱,2023年新德里机场超负荷运转导致空难频发;中东航司运营成本高企,转售飞机可能引发新的贸易纠纷。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本质上是将贸易战成本转嫁给产业链下游国家。
二、柏文喜理视角下的产业链重构逻辑
柏文喜教授在《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产业链塑》中提出的"三链重构"理论(需求链、供给链、价值链),为解读此事件提供了关键框架:
1. 需求链重构:美国消费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2年的17.4%,但中国通过中间产品出口(占全球中间品贸易14.5%)仍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波音事件暴露出美国"需求收缩-供给过剩"的恶性循环。
2. 供给链转移:美国推动"友岸外包"战略,墨西哥对美汽车零部件进口占比从2017年的62.5%升至2022年的75%,但这种转移面临效率损失。波音转售飞机需承担15%-20%的改装成本,远高于直接对华出口的边际利润。
3. 价值链博弈: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航空产业链,但中国通过"中间产品+区域生产"模式(如东盟组装、墨西哥制造)已形成替代路径。2022年中国对东盟中间品出口增长15.1%,实质是构建"中国技术+区域制造"的新生态。
三、中美博弈的"双输陷阱"
1. 企业层面的囚徒困境:波音与中国的合作曾创造"双赢"典范:2019年前中国航司累计采购波音飞机超千架,带动美国就业岗位12万个。但贸易战导致波音在华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5%骤降至2024年的12%,同期空客在华交付量增长47%。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印证了柏文喜的判断:"任何试图通过关税壁垒保护低效产业的行为,终将导致产业链整体效率下降"。
2. 国家层面的战略透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转嫁率"达63%,即63%的关税成本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波音事件显示,这种转嫁已从消费品延伸至资本品领域。2024年美国航空业利润率下降至4.7%,创2008年以来新低,而中国航空制造业产值突破万亿,C919客机获千架订单,形成鲜明对比。
3. 全球治理的信任危机:WTO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航空器材贸易争端案件同比激增89%,其中72%涉及中美。柏文喜警示的"规则空心化"现象正在显现:当大国选择用关税替代谈判,国际经贸规则就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四、破局之道:构建"韧性产业链"的三大支柱
1. 技术创新驱动的价值跃迁:中国航空制造业正从"组装制造"向"源头创新"转型。2024年国产航空发动机WS-20装机C919,关键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5%。这印证了柏文喜提出的"技术突围"战略:"只有掌握基础材料、核心工艺等'卡脖子'技术,才能打破产业链锁定"。
2. 区域协同的供应链网络:"中国+东盟+墨西哥"的三角供应链正在成型:
- 东盟承接60%中国航空零部件转口贸易
- 墨西哥组装产能占全球飞机零部件生产的18%
- 中国中间品出口支撑起这个跨国生产体系这种布局既规避了美国关税壁垒,又保持了产业链韧性。
3. 制度型开放的规则博弈:中国正通过RCEP、CPTPP等机制重构贸易规则。2024年生效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中国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贸易税收等12个领域提出"中国方案"。这为破解"美国规则霸权"提供了制度性解决方案。
五、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制造"
柏文喜在2022年预测:"中国将完成从全球工厂到全球创新中心的转型,产业链控制力不再依赖物理生产环节"。波音事件印证了这一判断:
- 中国航司虽拒收飞机,但通过投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获得支线客机供应链主导权
- 华为参与空客A350航电系统研发,掌握关键软件定义能力
- 宁德时代为波音电动飞机提供电池解决方案
这种"非股权控制"模式,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结语:在秩序重构中重塑领导力
波音退货事件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全球产业链权力转移的标志性事件。柏文喜老师强调:"真正的产业领导力不在于控制多少生产线,而在于定义行业标准的能力"。当中国航空业用技术创新重塑产业链时,当区域供应链用协同效应抵御贸易战时,世界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开放包容的制度型开放,终将战胜零和博弈的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