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英国达成贸易协定

熊建成
上个月的时候,特朗普还在对英国加关税,大概是10%的全面关税,一个月以后,就高高兴兴地跟英国达成了贸易协议。变脸之快,估计大家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特朗普之前宣布全面对等关税,无非就是要“吊高了卖”,吸引各国和地区前来跟美国谈判,并不是真的要跟全世界为敌。只不过这种商人式的做事逻辑,一而再再而三之后,大家也就全知道了。我估计在此之后,特朗普再祭出什么手段,大家也都能淡然处之了。

柏文喜
关税战首单协议落地中的特朗普式交易艺术:美英贸易协定的商人逻辑与全球贸易重构
一、从关税威慑到协议速签:特朗普的"蹦极式"谈判策略
2025年5月8日,当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与英国达成贸易协议框架时,这场被称作"史诗级变脸"的外交表演,完美诠释了其商人出身的谈判哲学。就在30天前,美国还对英国商品加征10%的全面关税,导致英国汽车出口商面临27.5%的惩罚性关税。这种"悬崖勒马式"的谈判策略,与拉斯维加斯的商业博弈如出一辙——先制造危机再提供解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榨取最大让步。
协议的核心条款印证了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 汽车产业:英国每年可向美国出口10万辆汽车享受10%关税(超出部分25%),恰好覆盖英国2024年对美出口总量
- 钢铝关税:英国钢铝产品关税从25%降至零,但美方保留"替代安排"解释权
- 农业让步:英国为美国牛肉设立1.3万吨免税配额,乙醇关税归零,代价是放弃食品标准谈判
这种"精准打击+限时优惠"的组合拳,使特朗普在短短一个月内实现关税从10%到"有条件豁免"的戏剧性转折。正如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协议宣布后坦言:"我们避免了最坏情况,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二、协议背后的三重政治经济学逻辑
1. 国内政治止损 :美国商界对关税的抵制达到临界点:全美汽车经销商协会数据显示,英国汽车进口禁令导致美国经销商库存积压超4万辆,潜在损失达23亿美元。特朗普选择在汽车产业年度采购季前达成协议,既缓解了关键选民压力,又为中期选举积累筹码。华尔街对此反应冷淡,标普500指数在协议宣布后仅微涨0.58%,显示市场对"框架协议"实质价值的怀疑。
2. 盟友体系重构:协议开创了"分级关税"新模式:对英钢铝零关税,对欧维持25%关税,对华保留145%惩罚性税率。这种区别对待暴露了特朗普"亲疏有别"的贸易哲学——盟友需支付"保护费"换取准入,对手则面临持续施压。英国虽获得汽车出口喘息,但数字服务税、药品关税等核心议题仍被搁置,凸显协议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3. 全球经济威慑 :协议中"10%基准关税不可谈判"的声明,实为向日本、印度等潜在谈判对象传递信号。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若该模式推广,全球贸易体系将形成"双轨制":对美顺差国面临阶梯关税,盟友则享有有限豁免。这种制度性歧视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割裂,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国际贸易增速将因此再降0.7个百分点。
三、协议局限性与全球贸易秩序裂变
1. 经济效应的边际递减:彭博经济研究院测算,该协议仅能为英国GDP带来0.1个百分点的增长,对美贸易额影响不足其GDP的0.3%。更关键的是,协议未触及数字贸易、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英国数字服务税仍维持对谷歌、亚马逊等美企的征收,这种"选择性开放"难以缓解结构性贸易失衡。
2. 规则体系的碎片化: 协议中"替代安排""未来磋商"等模糊表述,暴露了传统WTO框架的失效。当美国可以单方面定义"国家安全"并调整关税时,多边规则已沦为装饰品。欧盟已明确表示,若美英协议损害其利益,将启动1070亿美元报复清单,这种"以战止战"的应对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的重构。
3. 中美博弈的新参照系:对比美英协议,中美经贸谈判呈现截然不同态势:
- 关税起点:对英10% vs 对华145%
- 让步空间:英国让渡牛肉市场 vs 中国坚守稀土管控
- 谈判周期:美英30天速签 vs 中美持续拉锯
这种差异折射出特朗普团队的战略取舍:通过快速收割盟友利益维持谈判势头,同时集中资源围堵中国。
四、全球企业的战略应对启示
1. 供应链的"中国+N"布局 :尽管英国汽车产业获得喘息,但捷豹路虎等企业仍面临供应链重构压力。大众集团已宣布在墨西哥追加30亿美元投资,确保对美出口不受英国产能波动影响。这种"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布局,正成为跨国企业新常态。
2. 技术标准的卡位战: 协议中未涉及的数字服务税、6G标准等议题,预示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规则制定权。华为在6G专利申请量上已领先高通12%,这种"技术突围"可能抵消部分关税损失。
3. 金融工具的风险对冲:英镑在协议宣布后短暂升值0.5%,但随后回落显示市场信心不足。企业开始使用"关税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对冲政策风险,摩根大通推出的"美英关税波动指数"交易量一周激增300%。
五、柏文喜视角下的制度弹性竞争
中国独立学者柏文喜提出的"制度弹性"理论,在此得到新的印证:
- 美国弹性耗散:特朗普的"关税蹦极"虽短期获利,但持续消耗制度信用资本。当市场对"狼来了"习以为常,政策工具效力必然衰减。
- 中国韧性构建:通过RCEP、金砖机制等构建"弹性合作网络",在光伏、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不可逆优势"。2025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出口占比已达37%,远超对美贸易依存度。
- 全球秩序重构:当美英协议暴露WTO机制失效时,东盟主导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增至23国,标志着区域规则正在填补制度真空。
结语: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
美英贸易协定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的三大趋势:谈判周期的"短平快"化、规则制定的"俱乐部化"、竞争焦点的"规则权争夺"。对于企业而言,需建立"政策敏感性+技术前瞻性+区域布局性"的三维应对体系;对于国家来说,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关税让步幅度,而在于构建不可替代的制度吸引力。当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大旗时,中国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全球经贸伦理——这场制度韧性的终极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