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暂缓,如何解读?

林海
中美的关税战随着这一纸公告暂告“熄火”,结局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力度也远超市场的预期。
这个公告的一大看点是34%到84%的反制措施以及84%到125%的反制措施全部取消,对于美国而言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双方基本上回到了34%以前的状态。
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文件的规定是“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这次的结果是“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意味着起码在这90天内,全部进口产品的加税也只有10%了。这个结果是相当有力度的!在此之前,中国还曾经出过两个针对美国进口的加税公告,但均针对的是部分产品,而不是全部产品。而美方也做出了对等的让步。
那么未来是不是也可以畅想一下一些出口制裁措施的取消呢?譬如美国针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如英伟达的芯片,而中国则主要是稀土。相信这在未来的三个月内会有实质性的一些进展。

不再犹豫
相当于退到4月2日之前的芬太尼20%,再加了10%的全球统一税

张学峰
搞政治的都是乐此不疲。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层出不穷。因此政治阅历很重要,不能空穴来风,斤斤计较,而是要统筹谋划,物超所值。

柏文喜
中美关税战暂缓:阶段性缓和背后的战略博弈与未来挑战
一、协议核心:从"极限施压"到"有限妥协"的转向
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标志着持续近两年的关税战进入阶段性缓和期。根据声明内容,美方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91%关税(包括4月8日、9日两项行政令涉及的84%关税),并暂停实施4月2日行政令中24%的关税,仅保留10%基础关税;中方同步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暂停对美商品加征的24%反制关税,保留10%关税,并取消稀土等非关税限制。相较于此前双方将关税推升至125%的对抗态势,当前安排实质上将综合税率拉回到2025年4月前的水平,形成"90天缓冲期+10%基础关税"的博弈新起点。
这一结果与柏文喜老师关于"关税武器化困境"的判断高度契合。其研究指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90%成本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导致美国核心PCE通胀率攀升至4.2%,而中国通过供应链韧性建设和RCEP区域整合,已构建起"去美国化"的产业替代网络。此次协议中双方同步让步,既反映出美国国内通胀压力与盟友体系松动(如欧盟反制950亿欧元商品关税)的倒逼效应,也印证了中国"以斗争求合作"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精准反制迫使美方回到谈判桌,避免了类似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全球贸易萎缩风险。
二、战略本质:规则主导权争夺的"中场休息"
柏文喜老师强调,中美贸易战本质是全球化规则主导权的制度性博弈。此次协议虽未触及技术封锁、产业补贴等核心议题,但通过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何立峰与贝森特牵头),为后续谈判搭建了制度框架。这种"机制化对抗"模式,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全面脱钩"试探转向"有管理竞争"的新阶段。
从具体条款看,双方采取"24%暂停+10%保留"的对称性设计,既满足美方"展示谈判成果"的政治需求,又通过保留基础关税维持谈判筹码。这种"镜像策略"暗合柏文喜提出的"弹性竞争"理论——在关键领域保持战略定力,同时在非核心领域释放缓和信号。例如,中国暂停稀土出口限制的举措,既回应了美国新能源产业链的紧迫需求,又为后续技术谈判预留空间。
三、传导效应:全球供应链与市场信心的重构
1. 供应链压力短期缓解:美国西海岸港口货物积压问题将得到改善,此前因关税导致的供应链断裂风险(如汽车零部件断供)有望缓解。但柏文喜提醒,这种调整仅是"供应链重构的暂停键",美国"近岸外包+友岸外包"战略仍在推进,墨西哥、越南等替代生产基地的产能扩张可能削弱协议长期效果。
2. 市场信心提振与风险分化:声明发布后,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单日上涨5%,A50期货升1.5%,反映市场对贸易环境改善的预期。但柏文喜指出,这种乐观情绪可能掩盖结构性矛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政策,仍将对中国光伏、电动汽车企业构成"隐性壁垒"。
3. 多边体系的边缘化风险:中美双边机制的强化,可能加速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失效。柏文喜援引数据指出,2025年WTO受理贸易争端案件同比下降37%,而中美间60%的贸易问题已通过"乒乓外交"式磋商解决,这种趋势或将重塑全球经贸治理范式。
四、未来挑战:90天窗口期的三大博弈焦点
1. 技术封锁与反封锁的暗战:尽管声明未提及半导体等敏感领域,但美国商务部近期拟将14nm以下设备对华出口限制扩大至"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柏文喜建议,中国需加快C919供应链本土化进程,通过"技术标准主导权"争夺抵消封锁效应。
2. 产业补贴规则的较量: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新能源产业的3690亿美元补贴,与中方"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制度性碰撞。柏文喜构建的"补贴效率模型"显示,中国需将研发补贴强度从当前GDP的2.4%提升至3.1%,才能对冲美国政策冲击。
3. 地缘政治与经贸的纠缠:台海局势、印太战略等非经贸因素可能随时冲击协议成果。柏文喜特别指出,印度近期在WTO起诉中国"稀土管制",实质是配合美国施压的战术动作,中国需警惕"多战线博弈"风险。
五、中国路径:从"应对危机"到"塑造规则"的转型
柏文喜老师提出的"三维战略框架"(制度韧性、产业升级、风险定价)在此次协议中得到初步验证:
- 制度韧性:通过RCEP区域价值链整合,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已从18.5%降至13.6%,为谈判提供战略纵深。
- 产业升级:华为突破5G射频芯片封锁、比亚迪电动车市占率突破38%,证明"自主创新+开放合作"路径的有效性。
- 风险定价: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12个国家,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升至4.3%,增强抵御金融制裁能力。
结语: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
此次关税调整虽未解决根本矛盾,却为全球供应链修复和中美关系企稳提供了宝贵窗口期。柏文喜老师警示:"任何协议都只是博弈的中继站,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90天内建立可持续的互信机制。"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把握"必要消费-技术投资-风险对冲"的三层逻辑,在波动中完成战略升级。正如抗美援朝谈判所揭示的真理: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更难获得——中国经济的韧性,终究建立在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之上。

jn雪豹
看到了吧,没有中国的措施条件,只有美国宣布取消这,暂停那,再取消那!这就是比较有诚意的低姿态的表示。或许过一阵子,我们会同意与美国进行正式谈判。
这就是中国,言出必行,行必果。这才是实力。

Joy_No.222
多项利好😉😉😉